看见这个问题突然想到一本烂到渣的书:《案藏杀机——清末四大奇案卷宗》,“作者”吴蔚,出版社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说,张乐行在雉河集战败后“藏匿于乡民李勤邦家,结果被李勤邦祖侄李家英出卖“,最终被清军处死,且不说”祖侄“是个甚么玩意儿,这位”作者“居然不知道李勤邦就是李家英,李家英就是李勤邦,也悍然出书了……
李家英小名李四一,是西阳集涡河北岸小李庄的人,张乐行的表弟,张乐行雉河集会盟,他也结捻起事,但因为小李庄离张乐行老家雉河集张老家庄远,他领的不是张乐行的黄旗,而是蓝旗,他是蓝旗小趟主,上面的大趟主是住在曹市集刘破桥村的蓝旗大趟主、绰号“小白龙”的刘天台,而刘天台的叔叔则是蓝旗中实力最强、绰号“刘饿狼”的刘永敬,蓝旗旗主韩老万(韩奇峰或韩万峰,曹市集人)实力反倒不如刘家叔侄。
咸丰七年(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公元1857年)二月,原本在淮北老家活动的捻军迫于清军压力,渡过淮河进入太平天国辖区,集中在怀远一带,因为太平天国“待人不好”,部分捻军、尤其蓝、白、黑三旗的一些实力派感到不满,纷纷主张离开太平军北上,回到淮北老家自行活动,这派最活跃的人物,是蓝旗大趟主刘饿狼、小白龙叔侄、张龙,和白旗大趟主孙葵心、孙葵文兄弟,咸丰八年十二月,张乐行在自己好友、绰号“宫瞎子”的白旗旗主龚德树怂恿下,使诈谋杀了刘饿狼和小白龙,结果适得其反,导致蓝、白、黑三旗大多数捻首自行返回淮北,不再听从张乐行、龚德树号令(其实本来也就爱听不听)。虽然后来清廷主帅从喜欢招降纳叛的胜保换成好杀的僧格林沁和袁甲三,加上张乐行自己也回到淮北(龚德树则在帮太平军打仗时战死在湖北罗田松子关了),双方矛盾看似缓解,但梁子就此埋下。
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公元1862年)八月,僧格林沁独揽剿捻大权,开始从西、北两面压迫捻军大本营蒙城、亳州一带,原本因为“刘饿狼事件”和张乐行闹翻的捻首纷纷投降,导致号称20万大军的张乐行几天功夫土崩瓦解,最后的尹家沟之战居然只有一两千人参加,溃散后走投无路投奔了自己的表弟李四一,《涡阳县治》和僧格林沁的奏稿都说,他一面招待张乐行父子吃饭,一面连夜送信给招抚他的清方人员牛斐然(蒙城牛市集绅士,知府衔,其子牛斐然起牛家团练营,后来官至河南归德镇和宁夏镇总兵,所部达春营曾随左宗棠征西立功),后者当即禀请英瀚派出马队抵达李四一的驻地——西阳集寨圩,此时酒席还没散,李四一故意问张乐行“官军至矣,奈何”,张喜儿知道被卖大骂李四一,被张乐行制止,“遂上马”,押送僧格林沁大营。
李四一的投降和出卖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性命,更重要的还是报复当年张乐行暗算了他的“大哥”小白龙,我80年代中去当地采访(我祖籍是当地人,会当地方言,采访方便),当地父老都说,张乐行最后败得那么快,那么惨,和他先后火并了“侯老士”(红旗旗主侯士维,因为得罪了张乐行的哥哥张敏行)、刘饿狼、小白龙有关,后期各捻首都和张乐行不亲密,即便没有投降清朝,也常常和他保持“安全距离”,比如太平天国起事前就和他认识的河南蓝旗大捻首陈大喜,就一直和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远远呆在河南,不论张乐行怎么催也不肯来救。
话说李四一出卖张乐行后被赐名李勤邦,赏给六品翎顶,但仍然留在当地。此时太平天国天京被围,原属陈玉成部的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蓝成春、马融和等部从陕西汉中回援,清军僧格林沁、英瀚等部都赶赴湖北、河南一带防堵,部分躲在河南的捻军、主要是原属张乐行的黄旗捻军张敏行(绰号闯王,张乐行长兄)、张宗禹(绰号小洋娃、张阎王,后来西捻军的首领)趁虚杀回皖北,一度重夺雉河集,并杀死了杨瑞英等投降清方的原蓝旗捻首(配合张氏作战的有原本蓝旗趟主任乾之子任柱,即后来东捻军领袖任化邦,任乾也追随蓝旗离开张乐行,并试图投降清方,却和张龙一起被其它蓝旗捻首出卖,反倒遭清方杀害,因此和杨瑞英等人有仇)。
李勤邦听说张宗禹回来,自知不敌,就放弃寨圩西避。张宗禹等只待了十多天就应陈得才、赖文光之招西进汇合西北太平军去了,李勤邦回到西阳集后听说杨瑞英被杀,想起自己投降清朝是杨瑞英牵线(搭上牛师韩,牛师韩又搭上英瀚),又听说张乐行嗣子张五孩在灵前发誓找自己报仇(张五孩是张敏行的儿子,张乐行父子死后侥幸逃脱,在雉河集一带躲藏,张敏行、张宗禹杀回后才出头,后来承袭了张乐行太平天国沃王的爵位,即后来西捻军的幼沃王张禹爵),惊惧发疯,不久暴卒。
哦,答题的是陶短房,自问捻军史这块,国内健在者,比我强的应该不太多。